在2025制造強國建設論壇上,中國科協副主席、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圍繞“高端傳感器技術及應用”發表演講時指出,傳感器產業鏈供應鏈具有鏈條長、環節多的特征,上游涵蓋敏感材料、元器件及芯片等基礎環節,中游聚焦產品設計與制造,下游覆蓋各領域終端設備與場景應用。傳感器產業本身的市場規模約占傳感器能帶動與催生的產業的市場規模的10%,是一種“四兩撥千斤”的產業。
傳感器技術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石
尤政指出,傳感器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接口”,作為信息獲取的源頭,是現代社會的戰略基石。信息技術從數字化向智能化演進,其底層邏輯始終依賴傳感器對物理世界的精準感知,否則數字世界將失去根基。王大珩院士曾論斷,傳感器及其儀器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奠基石”與“引領者”,既是經濟社會增長的“倍增器”,更是國家安全與民生保障的“預警器”和“守護者”。
從空間到生活全場景,皆需傳感器獲取信息并數字化,方可接入數字世界處理,再經大模型學習生成決策系統。如具備擬人功能的人形機器人需兩百余個傳感器,其微型化、高精度、低成本是核心要求。此外,傳感器是基礎研究的關鍵支撐,多項諾獎成果與其技術突破直接相關。在國防安全、汽車等領域,傳感器亦不可替代,典型如雷達及車載傳感器群。
傳感器是“四兩撥千斤”的產業
尤政表示,傳感器技術雖重要,卻常因投資不足受限。從制造強國戰略看,傳感器是中國制造業的縮影。國家已將其納入“五基”工業強基重點,出臺系列政策支持發展。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布局基本成型,產品門類齊全,中低檔產品基本滿足國內需求,部分已具全球競爭力。但存在產業集中度低、中低檔過剩、研發能力弱等問題,與國外存在5-10年差距。
全球范圍內,發達國家傳感器產業占GDP約1%,傳感器+儀器約占5%,卻能撬動國民經濟50%-60%發展,堪稱“四兩撥千斤”。在我國高端傳感器及儀器市場超80%被國外壟斷,工業母機、醫療、流程工業等領域高端傳感器進口依賴度較高。
傳感器技術正加速向智能化、網絡化、微型化及系統級集成方向演進。半導體與傳感技術的深度融合催生新機遇,在超越摩爾定律的半導體發展階段,呈現兩大技術路徑:一是通過制程優化提升運算速度與存儲容量,二是推動傳感、測量與控制功能在單芯片或系統級的高度集成。當前,三維異構異質集成技術成為突破關鍵,該技術通過半導體工藝實現硅基材料與光電子材料的異質融合,將光電子感知能力深度嵌入傳統硅基信息系統。
智能傳感器/微系統技術的發展具有五大驅動力,分別是物聯網技術、汽車及交通電子發展、健康、消費電子和人形機器人。物聯網技術推動著更好、更便宜的傳感器的研發;汽車電子發展使得智能汽車對傳感器的需求大幅增加,未來傳感器在汽車中價值的占比可能達到1/5甚至1/2;在健康領域,醫療系統尤其是家庭健康醫療系統對傳感器有絕對需求,如血糖傳感器、芯片器官等;消費電子方面,智能終端的核心是傳感器,手機利潤的30%-40%來自于傳感器系統;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依賴于大量傳感器,一個真正能外界交互具有人的功能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兩百余個微型化傳感器支撐。
智能微系統也有很多典型例子,如“智能灰塵”“殺人蜂”等,體積小但功能強,可以作為環境感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聚焦關鍵促發展
尤政指出,我國在智能微系統技術領域已實現國際并跑,自主開發了智能微系統設計工具鏈,并完成關鍵工藝標準化突破。針對傳感器發展,他提出三大戰略路徑:
一是產教深度融合,創新領域亟需復合型人才與原創技術突破,需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協同機制;二是合理布局,傳感器分布廣泛,公共平臺的建設十分重要,如同集成電路的發展得益于公共技術平臺,傳感器也需要公共平臺來形成中國的優勢;三是市場帶動,聚焦區域特色應用場景,以市場驅動技術迭代,培育產業生態。
作為信息感知的戰略基石,傳感器技術正成為智能技術的“技術策源地”。尤政強調,要把握智能技術演進規律,以傳感器技術突破推動信息源頭創新,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自媒體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僅供參考、交流。若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